德山酒业风雨历程
《善卷祠记》中留有“德山苍苍,德流汤汤,先生之名,善积德彰”之佳话,成为中国道德文化的渊源。德山酒从历史悠久的“德文化”中发端,承接数千余年的兴衰轮回,以独特的酒文化魅力流传至今,飘香于世。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德山酒业作为常德酿酒史上的一座丰碑,其足迹凝聚着万千德酒人的智慧和汗水。纵观德山酒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创业、调整、恢复、发展四阶段。
第一阶段:创业期(1952年—1994年)
1952年,七十二口锅甑,七十二盤石磨,七十二个发酵池,七十二间茅草房,组成了常德市酒厂,也就是德山酒业前身,这既是常德市也是湖南省第一家白酒酿造厂。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德酒人秉承着“团结拼搏、负重奋进”的德酒精神,通过不断的反复试验,于1959年成功研制出浓香型德山大曲酒。1963年、1984年、1989年德山大曲三摘国家银质奖,雄踞中国54种优质酒之首,并凭借窖香浓郁、入口绵甜的特点,名扬全国。
1982年,德山酒业开始大规模扩建,工程总投资达2205万元。1986年新厂建成投产后公司年产白酒达3000吨。同年,德山大曲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消费者最喜爱食品”称号。1988年德山大曲荣获首届北京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成为浓香型白酒行业湖南地区的佼佼者。
第二阶段:调整期(1994年—2007年)
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白酒行业表现尤甚。大量中小白酒企业出现生产过剩、产品大量积压的情况,德山酒业也陷入了低迷的困境。1994年,常德市酿酒工业集团公司改制,成立湖南德山大曲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此后德山酒业进入长达十三年起伏跌宕的调整期。1998年,湘泉集团控股德山酒业,公司更名为湖南湘泉集团德山酒业有限公司。2000年,湘泉集团转让股权撤资。2001年,湖南德山酒业有限公司受市政府要求托管湖南湘泉德山酒业有限公司。德山酒业迎来了第一个孕育着新生和希望的暖冬。在新成立的领导班子带领下,从企业自身的品牌基础及市场情况出发,对企业产品结构进行了大规模整合,隆重推出了陈酿系列德山大曲、珍藏系列金德山,市场反应强烈。2001年15年陈酿德山大曲被指定为第二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唯一宾宴会用酒。德山酒业成为常德市地方利税大户和白酒龙头企业,综合势力稳居湘酒前三甲之列。但由于体制及机制落后因素,2003年3月湖南湘泉德山酒业有限公司破产,德山酒业又进入了长达四年的改制期。
第三阶段:恢复期(2007—2009年)
企业蜕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只不过德山酒业的所经历的过程更痛苦、更漫长。在历经二次改制后,德山酒业于2007年7月终于完成重组经营,新公司更名为湖南德山酒业营销有限公司,企业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重组经营三年来,德山酒业为尽快扭转市场被动局面,以市场为龙头,积极引进全国一流酒类营销策划咨询公司,吸收先进市场策划、营销管理理念,全面整合品牌资源,系统导入市场精细化管理体系;以管理为基础,合理配置组织机构,全面完善过程管理,科学实施企业法人治理;以质量为保障,不断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开展手工酿造、勾调设施、高档酒灌装线的升级改造。2008年7月,公司生产的“御品德山”、“德山大曲”双双被省酿酒行业协会评为“优质产品”;同年9月,公司以骄人的质量管理成绩被湖南省质量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质量信用A级单位”。2009年,公司开发的“52度年代御品德山”,上市就摘得年度首届湘、鄂、赣白酒行业优秀产品桂冠。当年,公司首次实现了销售过亿的经营突破,销售增幅达33%,成为常德市首家年销售超亿元的白酒企业。至此,一个负债累累、濒临倒闭的老企业终于焕发青春。
第四阶段:发展期(2010年—至今)
沐风栉雨六十载,无论荆棘无论坦途,德山酒业一路走来。她始终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进步,并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之路。
2010年,公司根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五年十亿”的经营发展目标,对公司生产、贮存、检测、动力等资源配套建设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力图实现科技现代化、市场全国化、发展效益化的新跨越。同时围绕“一本杂志、一台曲目、一部专著、一项活动、一家网站、一轮图片展”为内容的“六个一工程”,结合省级媒体硬性广告及区内常规性品牌建设活动的开展,力求形成公司品牌建设形式突破、内容广泛、影响有效、个性鲜明的“德山”特色。5月19日,德山酒业作为湖南浓香型白酒企业的唯一代表首次惊艳亮相上海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SIAL)展览会,再次引起市场瞩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尽管德山酒业的发展之路还很远很长,但德山酒业始终坚定以“以德酿酒”的诚心,致力于将“湘派”白酒的经典与“和谐”浓香的特色推向全国,乃至推向世界。为了这个梦想,德山将永远保持开放的姿态,吸收新观念,引入酒业新科技,超越自我,成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