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卷的来源和迁徙
2019-10-30
善卷为帝尧时人,帝尧曾让位于善卷,善卷不愿担任重职,南迁至湖南常德之德山及安化善溪一带,也有说迁至江苏宜兴之善卷洞者。善卷被认为与许由、帝舜同族,当系东夷族,其后裔以善为氏。
第一节 善卷的传说
在先秦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善卷的记载和传说,但都是零碎资料。《列子•杨朱》云:“尧,舜伪以天下让许由,善卷。”《吕氏春秋•下贤》云:“尧不以帝见善卷,北面而向焉。尧,天子也,善卷,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卷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高诱注:“善卷,有道之士也。尧不敢以自尊,北面而问焉。”毕沅谓:“善绻,《庄子》作善卷。”①蒋维乔等说:“《广韵》善字注:‘《吕氏春秋》云:善卷,尧师。’按绻,卷古通。《路史•有虞氏》作‘单卷’,《庄子•让王》、《淮南子•齐俗篇》、《列子•杨朱篇》及《高士传》亦皆作‘善卷’。”②而《吕氏春秋•本生》高诱注:“古人,谓尧时许由、方回、善卷,舜时雄陶,周时伯夷,汉时四皓,皆不肯富贵者。高位实疾颠,故曰‘重生故也’。善卷能使帝尧让位,不论是真让位还是假让位,都足以证明善卷是中原地区之强大部落的领袖,所以才能在部落大联盟中有资格参加部落大联盟的大酋长即帝位的竞选,否则,就算再聪明再贤良,也恐怕难被列为选举对象。但尧、舜时,原始公社制已日趋崩溃,私有财产积累已日益普遍,对大酋长权位之争夺也成为常事,故所谓尧、舜、禹的禅让美德传说,如果揭去其伪装面纱,则其内幕可能是互相残杀,而在激烈的竞争下才取得了部落联盟大酋长职位的,如舜囚尧,禹逐舜,启杀益这些传说,也许是历史的真实面貌。不然的话,《列子•杨朱篇》就不会说“尧、舜伪以天下让许由、善卷。”好就好在这个“伪”字,道破了尧、舜的内心世界,即善卷部落的强大势力,已引起尧舜的关注,而不得不向善卷提出让他来继承部落联盟大酋长的职位。大概因善卷没有取得这个职位,成为竞争中的失败者而率领部落向南退避,也犹如驩兜、丹朱、饕餮、三苗等部落那样的命运,被尧、舜驱出中原而奔向南方。故《淮南子•齐俗训》说:“许由、善卷非不能抚天下、宁海内以德民也,然而羞以物滑和,故弗受也。”指明善卷本来也是有能力统治天下和安抚百姓的,因心中知道尧、舜让位是圆滑的装作,是个骗局,所以他不愿接受这个职位。
而《庄子•让王篇》则以舜让位善卷,而不是尧让位善卷,大概是善卷是尧舜之间的人,尧曾拜他为师,也曾让位给他,舜即位时也曾让位给他,则善卷年龄应比尧、舜更大。《让王篇》载:“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疏:“姓善,名卷,隐者也。处于六合,顺于四时,自得天地之间,逍遥尘垢之外,道在其中,故不用天下。”《释文》引李云:姓善,名卷。则善卷为善部落首领无疑。其“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正是善卷率领善部落向南方高山森林地带迁徙的史实。《庄子•盗跖篇》载:“善卷,许由得帝而不受,非虚辞让也,不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辞其害,而天下称贤焉,则可以有之,彼非以兴名誉也。”疏:“善卷,许由被禅而不受,非是矫情于辞让,不以世事害己也,斯皆就其长生之利,辞其篡弑之害。故天下称其贤能,则可谓有些避害之心,实无彼兴名之意。”此话完全道出善卷之不受帝位,并非不想当帝,而是当时环境与条件不允许,为了避免遭到其他强大部落的妒忌和危害,防止再被篡弑之害,所以辞其帝位而率部南迁,这是他不得已的做法。
皇甫谧《高士传》更详细地整理出善卷传。他说:“善卷者,古之贤人也,尧闻之得道,乃北面师之,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善卷,善曰:‘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吾虽为之,其何益乎?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在古代,善卷被当作一个典型的清高隐逸的贤人,不慕荣利而受到称颂。而善卷亦作善绻、单卷,善、单音通,卷、绻字音皆同。
第二节 善之名义
善,《说文》:“吉也,从言从羊,会意,与义、美同意。”篆文从言从羊。按善、义、羑、句四字,疑皆从祥省,善从言声,箍文从二言也③。《国语•晋语》“善德之建也。”《左传》成公六年:“夫善,众之主也。”襄公三十年:“善人,国之主也。”昭公十二年:“供养三德为善。”《孟子》:“可欲之谓善。”《诗•桑柔》:“覆背善署。”又《载驰》:“女子善怀。”《论语》:“求善贾而沽诸。”《战国策•秦策》:“齐楚之交善。”其注皆谓善为大、多、好、美、亲密、惠、优等美意。
按善乃以羊置于土台上祭神,似两人捧全羊献于祭坛的象形文字,以后衍生了善人、慈善、仁善、美善、善后、善良、厚善等优美的词语。善字在周、春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皆以善为美好,故在祭羊之后,氏族之人每人都可分得一份胙肉羊肉,这是当时最好的肉食美餐,善字旁后人加月为“膳”,而演变为膳食之义。《广雅•释器》:膳,肉也。《王念孙疏证》:膳之言善也。《周官•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郑注云:“膳,牲肉也。《 少仪》云:“为已祭而致膳于君子曰膳,谓致祭肉也。”则膳乃由善衍生而来。即致祭肉之谓,故善、膳,实通用。《仪礼•士相见礼》:“偏尝膳。”《礼记•王藻》:“膳于君。”注:“美食也。”《吕氏春来•上德》:“太子祠而膳于公。”注:“胙之也。”是善有致祭肉、美肉食、胙肉(即参加祭祀者每人都分一份胙肉)、请客尝美肉等含义。而善、膳通用,如《仪礼•燕礼》:“主人酌膳,注:君物曰膳,膳之言善也。”《周礼•序官•膳夫》注:“膳之言善也,今时美物曰珍膳。”
周王又专设膳夫之官以掌御厨,《诗•十月之交》:“仲允膳夫。笺:膳夫,上士也。”《左传》闵公二年,“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注:“厨膳。”膳夫官职不大,不过是上士级别,但地位却很重要。《周礼•序官•膳夫》载:“膳夫掌王之食饮豕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所谓用膳有六牲系指牛羊豕犬雁鱼。④周、春秋时期的诸侯很重视自己的膳食享受,也设膳人之官,还铸专烹牲肉的膳鼎如“鲁司徒元作善鼎”、“郝伯肇作孟妊善庐”、“郝伯祀作善庐”等等。诸侯掌管膳食之官也叫膳夫,权势很大,财物也多。
近代对善字的解释,林光义云:“《说文》云: 吉也,从誩羊,此与义美同义,按言美为善,羊美省。二言者相善之意,与竞义反。”⑤高田忠周谓:善与义美同义,隶省作善,善吉义,近君子之言为吉,其嘉祥者谓之善也。⑥善者,言之健全者也。杨树达说:“余谓善盖假为膳。”而金文善夫鼎作善,不作膳,以善为膳,与此铭文正同也。或曰:善字从羊,乃膳之初文,从肉作膳者,乃后起加形旁字。凡会意字加形旁,必犯重复。此加肉旁,与羊义复说亦通。”⑦斯维至认为:善夫为出纳王命,似与宰职相同,古书中于膳夫、膳宰、宰夫等职常相混用,此亦可证彼等古本同职。膳宰亦通称宰夫。如《左传》称膳宰屠蒯,而《檀弓》云蒉也,宰夫也。《左传》称宰夫腼熊蹯不熟,而《公羊传》云膳宰熊蹯不熟,是其确证。膳夫亦称膳宰,《玉藻》云:皆造于膳宰。《国语》云:膳宰不致饩,是也,韦昭注:膳宰掌宾客之牢礼,以宰夫职释膳牢,皆由后世膳宰通称宰夫不能辨别,遂误合为一(以上引胡匡衷之说)。案胡说是也,又引孙诒让之说云,其他彝铭所见亦大致如是,如《大毁》云:王命善夫 曰:奔癸,曰余既锡大乃里。《大鼎》云:王呼善夫騠召大,以厥友入攻。《小克鼎》云:王命善夫克舍命于成周遹正八师。皆是也。按《师晨鼎》铭小臣、善官、官犬,皆师晨之家臣,其系属自不可与王官同论。⑧可见师晨乃大夫,大夫的家臣也设膳夫之职,则周王、诸侯及大夫都有膳夫。张亚初、刘雨认为:膳夫又名膳宰,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官职,从我们所收集的这十多条铭文材料看,它出现的时间在西周中期,西周前期还没有发现。膳夫的最初的最基本的职能是掌管王的膳羞以及祭祀宴享时有关膳食的事项。后来,由于这些人处于君侧,与周王关系密切,成为国王的亲信,逐步超出了他们原来的职掌,而经常参与一些政务活动,地位日益显得重要起来。⑨其说很对,但谓膳夫官职起于周代中叶则尚需商讨。我认为膳夫一职,源于东夷族善人,因擅长于烹饪,使原始社会的把肉食煮得半生半熟尚带有血腥膻臭的气味,经过加一些姜、葱、蒜、梅、浆、饴糖等香料和作料,再经过煎、煮、烹、蒸、炒、炸、熬、炖、烤、烧等用火熟肉的烹调技术,把肉类加工成香美可口而营养丰富的食品,自然博得王侯贵族们的奢侈嗜欲。这些膳夫自然也受到王侯们的宠爱而逐渐成为有权势的重臣。如商汤即因擅长烹饪闻名,传说也以擅长烹饪而为殷高宗之相,可见膳夫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故善部落首领善卷,便受到尧、舜器重,两次被作为帝位禅让的对象。以后善人在夏、商时长期以这个烹饪职业世袭膳夫之职,只是到周代时,才被其他族人所取代,但膳夫之名不变。
第三节 善卷南迁
善卷的始居地,当与东夷人发源于燕山相近。其地隋置善阳县,辽改鄯善县,在今山西朔县,与乌夷的应、霍、飞廉、燕相邻。而朔县西的右玉县南,汉置善无县,北魏升善无郡,亦应系善人的分布地而得名。
到唐尧、虞舜时,善人首领善卷已南迁至今河南浚县的枉人山。即善化山。有虞氏的一支帝俊居浚县。帝俊是帝舜的亲族,与帝舜所居的濮阳之雷泽、历山相邻,这样,帝舜才有可能就近拜善卷为师,欲让位给善卷。善化山东浚县西北二十五里。《水经注》:“淇水东北迳枉人山东。”《元和郡县志》云:“俗言纣杀比干于此,故名。”所谓俗言,连《元和郡县志》主编者杜佑也不敢作为信史,善卷南迁之湖南常德市南德山下也有枉水、枉渚,不是比干所到之地,为何又以枉为名?原来,枉、卷乃一音之转,正因善卷所居故叫枉人山,实也即卷人山,故枉人山又叫善卷山,常德善德山下有枉水、枉渚,乃善卷南迁时以善卷部落命名地名之故。卷之名可能与善卷长于缀衣裳绻布而得名。
以后,约在夏商时期,善卷经安徽盱眙县东北的善道南迁,这一带正是东夷族分布之地。《左传》襄公五年:“故孟献子、孙文子会吴于善道。”善道乃春秋时吴国之邑,所谓道乃中原指少数民族居地的地名。吴为周王室亲族,故以善人曾居过之地称善道。
善卷再南迁至江苏宜兴西南五十余里的善权洞,其地又作善卷洞,权、卷音相通,应作善卷。《宜兴县志》引《慎子》云:尧让许由,舜让善卷,皆辞天子而退为匹夫。”善卷避舜的禅让而跑到宜兴的善卷洞来隐居,因此得名善卷洞。
湖南长沙,在宋代曾因其他有善化港、善化驿、善化桥而分置善化县,这个善化县或与浚县之善化山有联系,即为善卷迁此而得名,可能由宜兴之善卷洞西迁而来,但这个善卷已不是舜时的善卷,乃是历代善卷部落的酋长都以善卷为名称。所以,以后善卷之名应是善卷部落及其首领和人民的总称。
常德之得名乃起于市南之善德山,又简称德山。在市 区东南十五里的德山区,北濒沅水,孤峰突起,王万澍《衡湘稽古》卷二善卷“武陵枉山,其上有善卷之坛。”则善德山又叫枉山,与浚县的善化山又名枉人山一样,枉水一名沧溪。沧溪,发源于常德县南金霞山。东北流经善德山西 麓而注入沅水,《楚辞•九章》:“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水经注》:“枉渚东里许,便得枉人山。”《元和郡县志》:“善德山,本名枉山。开皇中,刺史樊子盖以善卷尝居此,改名。”《明一统志》说:“善德山有白龙井,道书第五十三福地。”任昉《湘州记》亦说:“枉山,在郡东十里。”古时善德山上建有善卷祠以祀善卷,据《善卷祠记》载,汉儒董仲舒原语云:“尧舜德积而身尊,善卷德积而名显,善在是则尧舜之道在是,尧舜之道在是则善亦在是。”儒家把善卷的人品道德推崇备至。
因隋代朗州刺史樊子盖慕卷之德,改枉山为善德山,名坛宇曰善德观。?輥?輮?訛到南宋时,大理学家朱熹尤推崇善德,大加宣赞说:“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无,苟得之以致君,则可使是君为尧舜之君;苟得以泽民,则可使是民为尧舜之民。”?輥?輯?訛史学家李焘作《善卷祠记》中说:“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泯也,兴者其常也。”并叙述:“在我朝大中祥符(宋真宗年号)以诏加先生之封祀之,政和(宋徽宗年号)则赐号曰‘遁世高蹈先生’。淳熙(宋孝宗年号)五年则巽岩(李焘之号)作《善卷坛记》。又对善卷作赞曰:“德山苍苍,德流汤汤,先生之名,善积德彰。”朱熹、李焘都是治经史讲理学的南宋大师,他们很尊重历史,如果不是善卷曾经迁居常德之善德山,他们是决不会如此颂扬善卷的。
宋徽宗政和七年三月,升鼎州为常德军,以后置常德府、常德县。常德之名源于善德山,盖常德与善德古音相通,政和间已追崇善卷,则改鼎州为常德军当与此有关。
雷学淇《介庵经说》卷三诗说•江汉常武二诗一事:周宣王命召公平准夷。常武,美宣王也,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又指出常武是专言徐夷。徐夷在今江苏徐州及安徽泗县一带,绝不是指湖南常德,故《诗序》的常德与常德军、常德府、常德县的得名无关,常德之名源于善德山,因善德山之名又源于善卷居此。
《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六长沙府载:善溪,在安化县东北一百八十里,源出常德府武陵县,南流入资江。《安化县志》谓善卷曾至此而得名。“相传善卷曾隐此”。光绪《湖南通志》卷三十九地理三十九陵墓四辰溪县:“古善卷先生墓 ,在县西南,宋时封茔立祠。墓在县西南龙溪观。大酉山岭有善卷墓 。又卷十一地理十一水道三;善溪源出安化县二都。武陵、桃源二县之插合岭 ,至鲇鱼洲流入资水。辰溪之善卷墓 。安化之善溪,都在常德的南部,皆因善卷至此而得名。那么,常德、善德山之得名,当也因善卷居此之故了。
至于今广西玉林市北七十里,唐曾置善劳县,又于附近置善文县,当也与善卷有一支南迁至此有关。
善卷之后为善氏,《姓源》载:“《吕氏春秋》有善卷,为尧师,后因氏。”望出河内郡,五代时有善友,《续通志•氏族略七 》载:宋有善辰、善召,俱进士。元有善庆,嘉兴县丞。明有善养,肇庆同知。
又另有膳氏,为周代膳夫仲允之后。
节选自《东夷源流史》
【注释】
①毕沅:《吕氏春秋校证》。
②蒋维乔等:《吕氏春秋汇校》。
③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第十四篇。
④孙诒让:《周礼正义》。
⑤林光义:《文源》。
⑥[日]高田忠周:《古 篇》卷53。
⑦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取它人鼎跋》。
⑧斯维至:《两周金所见职官考》,载《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7卷。
⑨张亚初、刘雨:《两周金所见职官考》 十、宫廷类官,2,膳夫。
⑩《嘉靖•常德府志》。
《光绪•德山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