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得道之人善卷
2019-10-30
尧舜时代,在今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武陵镇善卷垸枉山(德山)之下,隐居着一位得道贤士,名曰善卷。他过着自耕自种的田园生活。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中说:“尧不以帝见善卷,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卷,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比其甚也?善卷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修行者,若修成十德千功以上,名为得道之人。善卷积阴德、阳德上千功,也可称之为得道贤人。毛泽东同志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老人家说:“常德德山山有德。”善卷之德及善卷文化确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据史书记载,善卷之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善卷心无恶意。《淮南子•齐俗训》载道:“许由、善卷,非不能抚天下,宁海内,以德民也。然而羞以物滑和,故弗受也。”意谓善卷起心动念不障碍他人的根本生存利益,不扰乱人和万物之间本性的和平与和谐。心善者,永远生福。心不善者,则心生贪痴恶念,尔后必然生祸,“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善卷以德行天下,新无恶意而得道,其道果至今仍影响着人们在心灵上除恶免祸。人心无恶也是福。
②善卷言无恶语。《高士传》载有:“善卷,尧北面师之。及尧寿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卷曰:“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吾虽为之,其何益乎?”善卷曾为帝者师,对尧舜治天下的业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称颂天下民心向善,百姓安居乐业而无怨言。同时,也提示后人不要愚弄百姓心意,不可说假话骗人,不可挑拨他人是非,不可恶口骂人,不可说低俗下流的话。否则,会天下大乱。善卷口和流芳,堪为真言,很有借鉴的作用。
③善卷身无恶迹。《抱朴子•逸民传》记载:“夫善卷无治民之功,未可谓之减于俗吏;仲尼无攻伐之勋,不可以为不及于韩白矣。身名并全,谓之为上,隐居求志,先民嘉焉。”善卷虽无直接治民之功,但身上没有任何恶迹。人生获得身名并全的善果,也可以称为上等君子。
身有恶迹者,往往是以一己私心乱杀无辜、贪盗不加悔改,邪淫不加收敛。善卷以身作善不作恶,并教化他人不要以身作恶。一切诸恶,不可学,不可为,作恶害人终害己。
为了弘扬善卷精神,作为一个常德人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努力:
①树立谦虚之德。“君子之德是爱人敬让人。”为官之人,应对上级领导尊敬,对平级领导谦虚,对下级领导谦逊,对人民群众谦让。为民者,应多为经济发展出力,不应与领导计较个人的得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一言、所做一事都应向上向远向善处着眼,形成善卷谦让之风,构建美好的和谐社会。
②树立救人之德。当我们见到有人遭受灾祸时,凡有救助能力的人,应视为自己的亲属遇到不幸一样,积极解救,或多方设法伸雪其冤屈,或从各方面救济他们的困厄,或出力出钱给予帮助和关心。被救之人,不能恩将仇报,以免再次坠落险坑后而无人施救。崔子说:“惠不在大,济人之急可也。”救人之急皆大欢喜,皆大受益。
③树立益人之德。对一切环境和人事的处理,都应当有益于人,不应伤害于人。《荀子•成相》中说:“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赞扬善卷重仁义,德行光明正大。我们应当好好学习,做一个有德行的仁善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