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尧要将帝位禅让给善卷

2019-10-30


  从《吕氏春秋》等典籍中我们知道,帝尧对善卷特别尊崇,以非常隆重的礼仪拜善卷为师,诚恳的向善卷求教。人们自然会想到,既然帝尧对善卷的德行和智慧如此大加赞赏,觉得自己都远远不如,为什么将自己的帝位禅让给了虞舜,而没有禅让给善卷先生呢?

  实际上,帝尧肯定产生过将帝位禅让给善卷的念头。那么,帝尧究竟有没有欲将帝位禅让给善卷的举动呢?

  我们先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写下的一首《善卷坛下作》诗,在这首诗中我们会发现,唐尧不仅有将帝位禅让给善卷的想法,而且还有行动。

善卷坛下作

刘禹锡

先生见尧心 相与去九有

斯民既已治 我得安林薮

道为自然贵 名是无穷寿

瑶坛在此山 识者常回首

  ((清)彭定球等编:《全唐诗》第355卷004首,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

  (刘禹锡,(公元772年——公元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贞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朗州司马,连州、夔州、和州刺史,集贤殿学士,太子宾客。中唐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他于公元805年因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在常德居官十年,写下二百多篇诗文。)

  从刘禹锡的履历来看,他不仅有渊博的学识,而且非常了解常德的历史。他去常德德山拜谒了善卷坛后,写下了《善卷坛下作》一诗。

  在这首诗中,“先生见尧心”句指的是,善卷先生完全了解帝尧不辞辛劳来见他的真实动机。“相与去九有”指的是帝尧要把帝王之位禅让给善卷,自己去除帝位。“九有”指的就是帝王之位,帝王之位又称九五之尊,在中国历史上认为数字九最大。“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指的是,在善卷先生看来,既然唐尧已将天下大治,万众归心,我还有什么必要将唐尧之帝位取而代之呢?我应该在林薮之间安享逍遥自在的快乐。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明确地告诉人们,帝尧要将帝位禅让给善卷,但善卷没有接受,没有接受的理由是,天下已经大治,自己没有必要取而代之。在中唐时期,象刘禹锡这样有地位的朝廷官员和高素质的文人认为,帝尧欲将帝位禅让给善卷,这应该是有确实依据的。

  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杜光庭,在他所著的《墉城集仙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湘江二妃

  湘江二妃者,舜之二妃也。长曰娥皇,次曰女英。昔尧以耄昏倦于天下,举贤隐之德以让之,许巢善卷之属避之而去。访于侧陋,有鳏者曰:“虞舜以孝德闻。”尧举而用之,娉立以二女,以观其内,历试诸难,以观其外,既而大麓不迷,百工咸理,爰俾摄政二十一年而尧崩,舜服丧三年,而后即位。

  (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五•湘江二妃,齐鲁书社,1995年出版。)

  (杜光庭(公元850年——公元933年),字宾圣(一云宾至),号东瀛子,处缙云(今属浙江省)人(一曰括苍人,或云京兆杜陵人)。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唐懿宗朝应九经举,赋万言不中,乃弃儒入道,师事天台道士应夷节,为司马承祯五传弟子(司马承祯传薛季昌、季昌传田虚应,虚应传冯惟良,惟良传应夷节)。永平三年(公元913年),为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进号广成先生。通正元年(公元916年)迁户部侍郎。乾德五年(公元923年),后主王衍受道箓于苑中,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 不久,杜光庭隐于青城山白云溪。 杜光庭学识渊博,攻读有方,他精通儒、道典籍,又对道教作过不少实地调查,生平著述极丰。收入《正统道藏》的有二十七种,《全唐文》收有三百二篇(其中《历代崇道记》亦见于《正统道藏》,可知有所重复)。主要有《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道门科范大全集》八十七卷,《太上黄箓斋仪》五十八卷,《广成集》十七卷,《序太上洞渊神咒经》二十卷,《道教灵验记》十五卷,《神仙感遇传》五卷,《墉城集仙录》六卷,《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历代崇道记》一卷,《太上宣慈助化章》五卷,《集陆修静、张万福、李景祈、留用光、蒋叔舆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以及其他斋、仪、表、序、记、传、颂、赞等等。对道教的教理教义、神话传说、斋醮科仪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发,对道教的建设有过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大批著作,不仅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道教面貌,也为道教在北宋的再度复兴准备了一定条件,为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在杜光庭的这一段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帝尧发现自己年老昏聩,力不从心,倦于政务的时候,想推举隐居的贤德之士,将自己的帝王之位禅让之。像许由、巢父、善卷这样的高士都纳入了帝尧的视野。但许由、巢父、善卷等高士听说帝尧有禅让帝位给自己的想法以后,惟恐避之不及,都选择了回避。在这样的情况下,帝尧走访穷乡僻壤,有人向他推荐以孝德闻名的虞舜。经过对虞舜的试用,帝尧才将帝位禅让给虞舜。

  从杜光庭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认为,杜光庭的这段记述肯定是有依据的,至少在当时有帝尧想将帝位禅让给善卷等高士的传说。

  唐代著名诗人蔡崑有一首《善卷先生坛》诗:

善卷先生坛

蔡 崑

几到坛边登阁望 因思遗迹咏今朝

当时为有重华出 不是先生傲帝尧

  ((清)彭定球等编:《全唐诗》第778卷009首,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

  “几到坛边登阁望,因思遗迹咏今朝”指的是,诗人蔡崑多次到善卷先生坛边的楼阁眺望善卷先生坛。这次瞻仰善卷先生的遗迹,诗人蔡崑要用诗歌来吟咏先贤善卷先生的高风。“当时为有重华出,不是先生傲帝尧”的意思是指,善卷拒绝接受帝尧禅让的帝位,并不是善卷傲慢,而是善卷认为天下已经出了像虞舜(字重华)这样堪做帝王的人,没有必要与之竞争。

  从诗的后两句“当时为有重华出,不是先生傲帝尧”中也可以看出,帝尧有将帝位禅让给善卷的举动,而不仅仅停留在想法。

  唐代的这三则史料都认定,帝尧要将帝位禅让给善卷,被善卷先生拒绝。

  明代太常寺卿、武陵人龙膺有一篇《善德山孤峰建塔募疏》,疏中有:

  吾郡东十余里,度朗水而南,有善德山焉。山为周金刚散花地,棒塔具存。历塔院而西为乾明寺,建自唐咸通。紫磨金身,巍然丈六,十八龙象,相好庄严。说者云,有吴道子笔意。历殿而西,灌木修篁,逶迤崒嵂。頫瞰城郭,璀错如霞绮,是为孤峰。置殿其颠,以奉玄帝。峰之西稍折而南,为善卷先生钓台。下有钓溪一湾,返照澄波,苍岚含黛,故逃尧处也。传之。

  (龙膺:《龙太常全集》,光绪十三年重锓,常德市图书馆藏。)

  龙膺的这一篇疏中指出,常德德山下的钓溪是传说中善卷先生逃避帝尧禅让帝位给他的地方。这与以上唐代的三则史料一脉相承。

  清代对善卷非常有研究的文人唐待征,曾有研究专著《德山志》。他有一首《手喜赋长歌赠之》诗,诗中有“相传善卷隐于斯,却避我祖陶唐让”句。他认为善卷却避了唐尧的帝位禅让。

  据湖南常德地区的民间传说,帝尧没有能说服善卷接受帝位,只好将善卷所居的一带地方封给善卷,留下了“唐封乡”、“善卷村”、“尧天坪”、“尧河”等地名。这些地名至今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