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拜善卷考辨
2019-10-30
善卷是古代传说中尧舜时代的一位隐士。他的事迹,先秦时期的《慎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和汉魏时期的《淮南子》、《高士传》、《抱朴子》、《列子》等书都有记载:
《慎子逸文》“尧让许由,舜让善卷,皆辞为天子,而退为匹夫”。
慎子即慎到(公元前395-约前315),战国时赵人,齐宣王、泯王时,与邹衍、淳于髡、接予、环渊等为齐稷下学士。属法家,早于申子和韩非子。
《庄子•让王》:“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庄子盗跖》:“尧舜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也;善卷、许由得帝而不受,非虚辞让也,不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辞其害,而天下称贤焉,则可以有之,彼非以兴名誉也。”
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其思想包含朴素辩证法因素。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其文章在哲学、文学方面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荀子•成相》:“请成相,道圣王,尧舜尚贤身辞让。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尧让贤,以为民,泛利兼受德施均”。
荀子名况(约公元前313-前238),战国后期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人。他的《成相》篇,以民间文学形式表述了为君、治国之道。
《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卷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
吕不韦(前290-公元前235)战国末卫国濮阳人。原为阳翟大商人,后入秦任庄襄王相国,封文信候。秦王政继位后,继任相国,称为“仲父”。曾命宾客汇合先秦各派学说编著《吕氏春秋》二十六篇,被称为杂家。
汉魏晋期间,淮南王刘安《淮南子》、皇甫谧《高士传》、葛洪《抱朴子、逸民传》以及晋人所编《列子》等,其中都记述有关于尧、舜对善卷北面师之的事迹。
(二)
查《史记•五帝本记》关于尧、舜二人的有关情况:
尧帝,传说中古代父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领袖,号陶唐氏,名放勋,史称陶唐。他的仁德和智慧使天下的人感到温暖,对他非常敬仰,九亲和睦,诸候团结,他命羲和制定历法,把握时令节气,适时耕种收藏。帝尧征求各诸候意见,在他之后谁可接位管理国家大事,特别是当前洪水滔天,包围群山,淹没丘陵,老百姓忧心忡忡,有谁能前去治理?四岳(四方诸候)推荐鲧。尧接纳了四岳的意见。九年过去,没有成功。
帝尧说,他在位七十年了,问四位诸候,是否可继他的帝位,四位诸候都认为自己德行浅薄,不能承担。帝尧要他们推荐,并说:“无论是显贵的亲戚或关系疏远,隐于民间的黎民百姓均可。”众人异口同声推荐舜为其接班人,经过考核三年,命舜摄政行政,史称“禅让”。
舜,姚姓,一作为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舜是冀州人,曾在历山耕种,在雷泽捕鱼,在黄河边上制过陶器,在寿丘作过多种手艺,在负夏作过小生意。《史记》称“(舜)称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注:九疑,即九嶷山,在湖南省宁远县南,又名苍梧山。)
据《书•舜礼》记载:“(舜)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孔传》“南岳衡山,自东岳南巡,五月至。”舜帝东巡泰山燔柴祭天之后,又南巡至衡山,以在泰山一样的祭礼,在南岳祭天。巡狩南岳山之后,遂崩于苍梧之野。”传舜巡狩南岳,曾寓衡山南台之西的“安上峰”。下有舜溪、舜洞及后人所建的舜庙。
《史记•夏本纪》也记载说:……帝尧采纳四岳的建议,试用鲧来治理洪水。九年悠忽而过,洪水仍在肆虐。鲧治水没有成功。这时帝尧就再度访求人才,意外地得到了舜,舜被提升任用后,代天子管理国政,并巡视四方,见鲧治水多年无功,就把鲧流放到羽山,以致死在那里。天下的民众都认为舜的责罚是对的。于是大舜荐举鲧的儿子禹,教他继续完成鲧的治水事业。
禹苦心积虑地从事治水的工作,在外面十三年,数次过家门而不入。他划分九州,开通九条河道。筑堤修建了九大湖泊,测量了九座大山,发给民众稻种和粮食。汉•赵晔《吴越春秋》记载:禹伤父功不成,循江溯河,尽济甄淮,乃劳神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桂不顾,履遗不蹑,功未及成,愁然沉思,乃案《黄帝中经历》,盖圣人所记曰:须得金简玉字之书。禹乃东巡登衡岳,血白马以祭,不幸所求。禹乃登上,仰天而啸。因梦见赤衣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顾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斋于黄帝岩岳之下,三月庚子,登山发石,金简之书存焉。”夏禹治水,一说在宛委山,一说在衡山。衡山有“金简峰”,传为夏禹得金简书处。《衡州志》谓:“禹获金简玉字之书,知治水之要,其功乃成”即此。
(三)
从以上历史文献所载尧、舜、禹三代的情况来看,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洪水泛滥的治理问题。管理国家大事,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也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问题考虑。尧、舜与善卷不是同在一个地区或国家,各自的身份和处境很不一样,他们之间的一次会见,竟然会成为一个有名的历史典故,主要的内在原因是什么?确实值得研究。
关于善卷,其里籍居处在何地,先秦古籍中均未提到,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善德山,(常德)府东南十五里,本名枉山。《道书》以为五十三福地。枉水出焉,亦曰枉山。隋刺史樊子盖以善卷居此,改名善德山。”《唐书•地理志》:“武陵有枉山。”《元和郡县志》:“隋开皇中,刺史樊子盖以善卷尝居此,改名善德。”善德山即今常德市德山,距市东十五里,踞沅水南岸,西临枉水,为旧时西湖庭湖入口处。战国时楚屈原《楚辞•涉江》“朝发枉渚,夕宿辰阳,”即此。
我们从古代历史文献中得知,唐尧、虞舜和夏禹他们当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洪水泛滥成灾问题,尧帝和舜帝日夜焦思,竭尽心力,在北方找过治水有经验的共工氏和鲧治水(见《尚书•尧典》)。时间延续达九年之久,但问题仍未解决。尧舜两代都找过善卷,并且要把王位让给他,其原因是什么?史书上没明说。虞舜到湖南来,也只说是为了巡视和到南岳祭祀。后来夏禹也到过湖南,想得到梦寐以求的《金简玉字书》,从中获得“治水之要(诀)”。来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治水。尧、舜二人来湖南难道就与治理洪水的问题没有一点关系吗?我认为这绝对不可能。在巡视中至少也要问一下这边的水情,了解一下湖南这边治理洪水有哪些经验和办法。很自然地就形成了经验交流。据我推测,或许也就在这次虞舜与善卷见过面,善卷也介绍了一些南方治水的经验,虞舜才特别有意欲让帝位于他,善卷当时没答应,只是虞舜在未回帝都之前,死于湖南零陵,请善卷出山之事,此后也就再没有人提及。
值得注意的是,湖南当时属三苗,地处偏远南方。尧、舜由于连年水患,无暇征服,且湖南处于丘陵地区,地势较高,没有太大的水患,当时战争不多,地方原始农耕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水的利用和治理方面,长期以来,积累了很多经验。如:常德地区的澧阳平源,通过考古发掘,发现的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八十垱遗址中,有我国最早的聚落壕沟和围墙,既能防水,又能御防野兽侵袭;在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发现距今6000-4800年的城头山古城,城址面积80000多平方米,开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城内主要大道与城墙外围有宽35-50的护城河相通。城内分居住、作坊、祭祀、墓葬区,排列有序。(此城比河南开封西山距今5300年的仰韶文化古城还早700多年)。澧县岑南乡还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屈家岭中期距今5200-4000年的鸡叫城,东西长480米,南北宽约460米,总面积22万平方米。在当时都曾经发挥过御防水灾、战乱、保护城内人民安全的作用。
常德地区地处洞庭湖西岸,横 跨沅、澧二水。处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余脉,气候温和。澧县彭头山、八十垱遗址、城头山城址、安乡汤家岗遗址,发现有八千年、七千年、六千年的水稻栽培遗迹和大量水稻种子,显示出这一地区的农耕文化,稻作技术,处于华夏远古文明的前列;常德市德山及其周围,通过文物普查,发现有距今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和距今7000—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物或遗迹。特别是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居住遗址内,发现有石镰、石铲、石锄、在箭镞、石网坠、陶纺轮等石制工具和陶器,说明当时这一地区的农耕、渔猎和服饰原料的加工方面,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在这样一个各方面在当时都较先进的地区,出现有像善卷这样一个能按季节掌握上山打猎、采集食物,下地耕种稻谷,下河捕捞鱼类,而且懂得治水防水技术,思想品德又很高尚的人,是不足为奇的。他被尧、舜、顶礼膜拜,尊为帝者师,禅让王位,在当时应该是完全有可能的。善卷为何辞而不受?我认为这里面有许多客观原因;最主要的有两点:其一、当时处于原始社会晚期,阶级开始分化,各诸候、部落间矛盾日异尖锐,善卷为三苗一布衣,长期从事劳动,习惯于自作自给、与大自然万物和谐共处,过着毫无羁绊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他丝毫没有那种欲争位于朝,竞利于市,叱咤风云,逐鹿中原,南面称王,唯我独尊,享受荣华富贵的欲望。随着阶段社会的产生,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思想距离逐步拉开,而善卷始终保留着他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思想面貌,他和统治者之间,思想上正走向分道扬镳,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使然。其二、“尧、舜、师善卷,辞为天子,退为匹夫”。“以天下让善卷而卷不受。”反映出原始社会末期的王者,本是通过各部落联盟民主选举产生的,作风比较民主,对老百姓态度较谦逊,能亲民、爱民。在他们去世或走下王位之后,氏族世袭社会已产生,让王之事,便成了旷古的美谈和梦想。
我和天下中国老百姓一样,相信历史上关于尧舜让王之事是真实的,相信世界上也确有善卷其人。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他们都能重返人世,让大家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那么,大家 就可以不必再担心世界上没有和平与安宁,就可以不必担心全社会没有和谐与幸福。让我们好好地读一读尧、舜与善卷的故事吧,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相信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只要我们大家永远团结一致,努力奋进、共创美好的未来,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的人民一定会更加愉快,永远幸福康宁!
二0一0年十一月于湖南常德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