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酒业建厂60周年访谈录之十:“斤斤计较”的劳动模范

2019-10-30


  

德山酒业建厂60周年访谈录之十:“斤斤计较”的劳动模范

 

编者按:

  在德山酒业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过三届全国白酒质量评比荣获国家银质奖章的辉煌,也遇到过许多的困难和挫折。德山酒业历60载风雨而巍然屹立,工人师傅们无疑是企业的坚强脊梁。

人物简介:

  梁秋舫,男,1926年生于汉寿县,1952年进入常德市酒厂(德山酒业前身)工作直至退休,曾被评为常德市市级劳动模范。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少年梁秋舫是一名孤儿,家境贫寒、孤苦伶仃的他被迫给地主当放牛娃。每天起早贪黑地给地主家放牛、打杂,吃不饱、穿不暖,更没念书。18岁那年,梁秋舫辗转来到汉寿县毛家滩,在一家私人酿酒作坊里打杂,开始接触酿酒工艺。1952年常德市组建大曲酒厂,26岁的梁秋舫以近8年酿酒经验被招到酒厂工作,直到退休。

  见到梁老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梁老正拿着蒲扇坐在太阳底下和几位老人悠闲的聊天,84岁高龄的梁老戴着一副黑边老花镜,面色红润,精神抖擞。虽然自去年生过一场病后吐字有些不清楚了,但思维仍然很清晰。梁老清楚我们的来意后,高兴的领着我们走进他家,边走边打开了话匣子。

  “我是1952年进的厂。那时酒厂刚刚成立,只有几十号人,条件很艰苦。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生产及生活用水要靠肩挑手提。那时从沅水河里挑水要上四五百米的台阶。挑着100多斤一担的水,一步一步上台阶非常吃力。现在我的肩膀上还有当年挑水磨出来的铜钱块,几十年了都去不掉”。梁老说,那时的工作条件虽然苦,但终于可以有饱饭吃了,所以日子过得很乐呵。

  梁老告诉我们说,德山酒厂刚建厂时,规模小,几十号工人也没有进行明确分工,基本上每人每道工序都做。直到后来规模扩大才有了分工。他主要负责制作曲块。曲块在酿酒行业中被形象地称为“酒的母亲”,在酿酒工艺中属于非常重要的环节。起初酒厂用的是鸡蛋般大小的土曲,出酒率低、酒质不稳。为解决这个问题,梁老和一群工人们吃住在厂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在1958年成功制作出了大曲块。新研制的大曲块,保证了出酒率,稳定了酒质,确保了酒的品质。用大曲块酿出的德山大曲在1963年首次获得了国家银质奖,德山大曲顿时声名鹊起,伊利酒厂、酒鬼酒厂等国内许多酒厂都纷纷前来德山酒厂参观、学习。

  “德山酒厂当时在全国是非常有名气的。1969年国庆节,我以德山酒厂酿酒师的身份受邀去北京观礼,作为毛主席家乡的酒厂代表,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足见我厂在全国的地位。那时成为德山酒厂的工人,是一件非常光荣而自豪的事”。在梁老的心里,德山酒业就是自己的母亲。由于梁老工作刻苦,表现出色,1978年被评为常德市酿酒行业第一位劳动模范。

  梁老在酒厂还有个“斤斤计较”的雅号。那是梁老做仓库保管员时,厂里运输粮食、燃煤等难免会有丁点散落,一般人都不会在意,可梁老每天都把散落在路上的那些丁点粮食、煤粒,还有厂里用过的麻绳、麻袋等收集起来,日积月累竟为厂里捡回了近万斤粮食,节约了不少开支。为此,梁老也得了个“斤斤计较”的雅号。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这位老工人让我们转达他对德山酒业的殷殷期望,“我一家两代人都曾在酒厂工作,对酒厂的感情非常深厚,我很感谢德山酒厂对我的培养,更希望酒厂能够迅速崛起,承担起振兴湘酒的重任。”话语质朴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