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酒业建厂60周年访谈录之十二:难忘1984,艰难“复银”路
2019-10-30
编者按:
1963年全国第二届评酒会,德山大曲一举获得银牌,在湖南省乃至全国名声大震。而在1979年第三届评酒会却意外落榜,使“德山”品牌在酒类行业中的声誉受到影响。1981年8月,以“专业化生产”为原则,德山大曲酒厂成立,开始踏上艰难的“光复银牌”之路。
人物简介:
吴信群,男,1952年12月生于常德市。1970年招工进入常德市酒厂,1975年作为酒厂的后备力量被保送酿酒专业学习两年。1981年8月,任德山大曲酒厂厂长、党委书记。
德山大曲酒厂的老照片里,有一张令吴信群终身难忘。那是1984年5月,德山大曲在全国第四届评酒会上再度摘银。黑白照片上,吴信群怀抱奖章,笑容亮过五月艳阳。而这背后,是三年半的艰难拼搏。
“你看我那时多瘦!”现年58岁的吴信群身材匀称,精神抖擞。29岁担起“复银”重担,吴信群晚上经常和攻关小组成员开会讨论攻关战略,夜不能寐;家庭的担子加重了他的焦虑情绪,孩子刚出生,夫妻俩每月60元的工资要负担五口人的生活;妻子的弟弟来家做客后回学校,他连1元钱路费也拿不出来。重重压力下,吴信群1.75米的个子,只有108斤。
吴信群的情况是当时全厂状态的一个缩影。1981年8月新厂建立,全厂的第一议题就是如何光复银牌,一雪前耻,每个人的神经绷得紧紧的。
质量把关,管理先行。第一次全体大会,吴信群提出“严肃厂纪、整顿厂风、提升质量”的要求。一次检查工作,吴信群发现一名女职工在上班时间洗衣服。他大发雷霆,不容其申辩,当即作出将其停职反省、写出公开检讨的决定。女职工觉得很委屈:“你是党委书记,就算我做错了,应该先批评教育,怎么能这么简单粗暴地就进行处理?”吴信群冷静下来:“从书记角度,我未注意工作方式,向你道歉;但从厂长角度,必须严肃处理。”
与严格管理相对应的是质量的坚守。在采访中,一个名字在笔者耳边不断被受访者提起:夏明山。“他的大曲酒操作工艺在常德绝对稳坐第一把交椅!”参与常德酒厂建立的夏明山老人如今已驾鹤西去,但他的高超技艺,实干精神始终令许多常德做酒人记忆犹新。酵泥是决定白酒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培养酵泥,夏老睡在酵池边,闻酵泥的香味,记录香味的变化。”
车间主任钟云茂也是吴信群极为敬重的老师。当时的钟老已经退休,为了支持德山大曲“复银”,他受聘回到酒厂,全面负责车间的生产和调度。“复银”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钟老以厂为家,24小时守在厂里。工人出身的他熟悉车间生产的所有工序,锅炉工生病了,他顶上;蒸馏工有事情,他来干。夜里好容易睡上一回觉,他经常半醒着,用耳朵听车间的动静。“一点点声音的变化,钟老就可以说出哪个生产环节,哪个设备部位出了毛病。”
在紧张的工作中,德山大曲酒厂迎来了全国第四届评酒会。和酱香型白酒“生产过程复杂,出效果容易”不同,浓香型白酒“生产过程简单,出效果很难。”全国市场上的浓香型白酒可谓“漫山遍野”,然而上档次的酒不多,同一档次的酒也很难拉开差距。评酒会酱香型白酒7、8个品牌入围,浓香型却有100多个参评,竞争异常激烈。吴信群等4人,连夜赶赴北京,向评委会力荐德山大曲。结果公布的那天,德山大曲终于以无可争辩的优势获得了银牌!在返程的火车上,吴信群紧紧抱着这枚珍贵的银牌,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