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酒业建厂60周年访谈录之十四:问酒哪得美如许?
2019-10-30
编者按:
“窖香浓郁,窖香、陈香协调、细腻,酒体丰满、绵甜醇厚,后味净爽,余味悠长,拥有优质白酒的典型特征。”这是众多评酒专家对德山大曲酒的一致评价。
人物简介:
汪明德,男,1962年9月生于湖南常德。德山酒业酿造车间主任。1979年招工进入常德市酒厂,在白酒车间做技术工人。1982年,调入大曲车间。
干净整洁的浅湖蓝色工作服,整齐的头发,汪明德一丝不苟的形象一如德山酒业人酿酒的态度。醉人的美酒便是在这“一丝不苟”中产生的。
一见到我们,他便热情地介绍起这个自己工作、生活了31年的酒厂,并与德山酒业技术总监、国家评酒委员刘世云女士一起,力邀我们去位于常德市德山开发区的德山酒业酿造车间、勾调中心、地下酒库和灌装车间参观,以使我们对德山美酒的魅力之源有更直观的感受。
故事,边走边说。
依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家政策,城镇户口居民可以向居委会申请进入国营、集体单位或居委会办的小集体工厂。汪明德17岁那年,德山酒厂招工,他毫不犹豫地递上了申请书。当时常德有几个还不错的单位,为什么选择德山酒厂?汪明德摸摸头:“德山大曲名气大,酒厂效益好!”
他领着我们来到酿酒车间,酿酒工人正挥舞着木锹掀糟。“我一进厂干的就是这个,掀糟工!” 最初,汪明德被分在白酒车间。那时,德山酒厂只有2个平地厂房,分别是3个白酒班和6个大曲班工作的地方。酿酒是个体力活,大曲酿造更甚,需要用5根1米长的铁叉把沉重的母糟在1.8米深的酵池内不断掀起。
年轻的汪明德干劲十足,工作出色,不到2年便调入大曲车间。
“我们内部制定了严格的工艺标准,每个班负责60个酵池,都有任务,每一百斤粮的出酒率要达到37%。”汪明德清楚地记得那是1982年底,在一轮(一般为70天)酿酒工作结束后,一个大曲班的各项指标明显下浮,厂里当即撤掉了班长,并在厂内公开招聘新的大曲班长。“大曲班长技术要求高,责任重大,又很辛苦,一些老师傅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我们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硬是把这个大曲班接了下来,仔细琢磨,使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厂里的要求。
我们来到勾调中心,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试管、量杯、量筒、容量瓶、玻璃瓶。“你看,每个玻璃瓶上都有标签,对应着地下酒库的每缸酒。”勾调员通过这些样酒,分析酒的变化,并且按照要求选取适合的酒勾调出令人陶醉的德山酒。
勾调中心地下便是酒库了。下了两道长长的楼梯,还没到酒库门口酒香便扑面而来。600多个800斤装的大酒坛装着几十年前入库的玉液美酒,蔚为壮观。每个酒缸上面都有一个铭牌,上面写着入库时间、温度、湿度和负责人的姓名。舀出半杯1972年入库的原酒,酒液清明晶亮,香气沁人心脾,令人赞叹。“我们的酒越藏越清、越藏越亮!” 如何“保色”?德山酒在酒曲的投放、原料的选用、严密科学的窖藏技术方面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
告别充满历史韵味的酒库,汪明德带领我们来到现代化的灌装车间,这里是成品酒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里面正在进行和顺德山大曲的灌装。玻璃门内,一个个酒瓶消毒后,再由自动装酒的喷嘴装满酒。酒瓶顺着传送带继续往里“走”,经过一个明亮的白色灯板,质检员把每个酒瓶翻一翻,仔细查看酒中有没有杂物。这样的“关卡”有好几个,通过后机器自动封盖,工人们把酒瓶放进精美的包装盒,再按箱装好,醉人的美酒就走向全国各地了。
“我们做酒,就这样一丝不苟!”汪明德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