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酒业建厂60周年访谈录之十五:“黑舌头”勾兑小组

2019-10-30


  

德山酒业建厂60周年访谈录之十五:“黑舌头”勾兑小组

 

编者按:

  酿酒,在常德有着悠久的历史。1952年常德市72家私营糟坊合并组建成常德市酒厂。1959年具有独特风味的浓香型“德山大曲”酒在常德市酒厂试制成功并上市。1963年,德山大曲酒在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上一举摘得国家质量奖银质奖章,这是中南五省食品行业第一块国家质量奖奖牌,德山大曲从此饮誉海内外,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知名白酒。

人物简介:

  鲍沛生,男,1940年6月生于江苏苏州。国家级白酒评委、我国著名酿酒专家。1964年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食品发酵专业毕业分配到常德市酒厂,1982年起担任该厂负责人,1985年调任湖南省食品工业办公室主任。

 

  说到“德山大曲”,鲍沛生老人两眼放光。作为国家级白酒评委、我国著名酿酒专家和主管食品工业的老领导,他对德山大曲的评价很高:“德山大曲是老名牌!名气大,五届国家评酒会,三次获得国家银奖;质量好,而且稳定,深受消费者喜欢,有相当多人对德山大曲情有独钟。”作为在德山酒厂工作了21年的半个德山人,他充满自豪:“那时候湖南省最有名的就是一条烟(芙蓉烟)和一瓶酒(德山大曲),过年的时候谁家有一瓶德山大曲那是相当不错的事情!夏天酿酒车间温度比较高,我们每年都会有一段休息的时间,有一年‘夏休’去北京学习,广州铁路局还专门给我们酒厂的工人加挂了一个车皮,让我着实感受到了德山大曲品牌强大的影响力。”

  上世纪德山大曲的辉煌,湖南省内乃至国内很多人都有深刻的感受,至今,常德还有很多一辈子只喝德山大曲的消费者。能让消费者如此宠爱,源于德山大曲的品质。

  1959年6月,常德市酒厂(德山酒业前身)厂长李焕英、技术副厂长唐润祥从武汉酒厂带回小麦曲,按汉汾酒的酿造方法开始酿制德山大曲,但出酒率不高,酒质不稳定。带着这个问题,他们四处学习,并尝试用“大曲仿西凤,发酵仿老窖”的工艺方法酿酒。当时酿酒是手工操作,工人的纯熟技巧和丰富经验是酒质的保证。“厂里集合了多位老工人,技术级别最高的八级工就有十几个。”一个偶然的机会,青年工人杨道均发现发酵池生长的黑色霉菌(经测定为微生物中的芽孢杆菌)有特殊泥香,对提高大曲质量有特殊作用。经发酵师傅多次实验,得出“对酒醅进行多层封泥能使大曲酒窖香浓郁醇厚”的结论。1959年年末,德山大曲酒质量稳步提高,最终确定了它的浓香型风格。

  “不断改革、提高工艺,强大的技术队伍是德山大曲的品质保证。” 德山大曲制订了严格的曲酒标准,并在厂里召集了七八个评酒员组成了“勾兑小组”,由鲍沛生担任组长。勾兑小组的组员们每天做的就只有一件事:品酒。“人家说喝酒是好事,对我们来说却是苦差事。” 德山酒厂的车间里,自己酿造的酒装满了1000多个酒缸。而温度、湿度等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酒缸中酒的变化。所以,为了选出合适的酒进行进一步的勾兑,鲍沛生和他的组员们必须尝遍每一个酒缸中的酒。“一天下来,舌头都是黑的,吃什么都不对味,靠吃梨缓解酒对舌头的刺激,几天下来可以吃好几筐梨。”而正是有了“黑舌头”勾兑小组无怨无悔的付出,才有了德山大曲品质的不断提升,才有了今天香浓甘醇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