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的德酒文化

2019-10-30


  常德位于湖南西北,洞庭湖之西畔,沅澧之中下游,武陵山脉横跨此境,东临长岳,西连川黔,南接粤广,北抵三峡,地理位置显要,自古有“西楚唇齿”、 “荆楚要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之称。古中国时,因“左包洞庭之险,右扼五溪之要”,故成为中原通向大西南的经济与军事的咽喉,湘西北重镇。当代则是我国由沿海向内陆发展的过渡地带,这里既受珠江经济圈的辐射影响,又是湘西北汇入长江经济带的必经之路。历史悠久,山川秀美的常德发展迅速,故被今人誉为“烟都、纺城、酒乡” 、“洞庭明珠”。

  “常德”之名最早见于《老子》:“天下为溪,常德不离。”西汉毛氏《诗•常武》序中又可见:“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焉。”北宋政和七年(1117),鼎州始设常德军,后升为常德府,“常德”之名由此正式指常德之域,一直沿袭至今。

  常德古称武陵,在秦代属黔中郡,汉高祖时置武陵郡。三国以后直至清代,常德市大致按沅水、澧水流域分治。沅水流域,先后是武陵郡、朗州、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澧水流域,先后是天门郡和南郡并立、天门郡和南平郡并立、南平郡和南义阳郡并立、澧阳郡、澧州、澧州路。澧州在明太祖九年至三十年,曾隶属于常德府。民国时期,沟通沅澧水流域的陆路交通有所加强,常德市政区设置又合二为一,先后设置武陵道,第一、第二、第四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常德市先后设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常德地区行政公署、常德市人民政府。今日常德市为省辖市,辖2区6县1市,即武陵区、鼎城区、安乡县、汉寿县、澧县、临澧县、桃源县、石门县、津市市。

  常德自古以来就是产好酒的地方,酒文化也非常悠久。常德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30万年前,原始人群即在沅澧大地繁衍生息。1988年,在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城头山城址的发掘中,从红烧土块及支座残断面中观察到了稻谷壳的痕迹。据文物普查采集陶片的碳素年代测定,彭头山遗址距今为8250~9100年。距今约7000年前,常德澧县城头山就开始了中华先民较为先进的稻作文化,是对澧县彭头山稻作文化遗址的继承和发展,被考古学家公认为“华夏第一古城”,是迄今为止所知中国农业文明发展最早的地区。

  厚重的历史底蕴,赋予了常德酒文化深刻的内涵。《淮南子》提出:“清酿美酒,始于耒耜”,也就是说酒源于农业之初。在城头山城市文化群中,考古发现的用于滤酒的“漏斗形澄滤器”,便是当时出现了酿酒工艺的历史见证。常德是中华德文化的起源地,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从古到今的历史长河中,常德的德文化与酒文化交相辉映,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

常德酒文化之发展

  《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据专家考证,仪狄为女性酿酒官,极有可能是古武陵地域的部落先民。古武陵文化圈的“酉水”、“澧水”,就与酒文化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说:“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从水酉,以酉目为之,酉说声,一曰造也。”刘熙的《彩名》也说,“酒,酉也。酿之类曲,酉愕久而味美也”。《辞源》中写道:“古文酒与酉同”。按民间说法,酉水河以前又叫酒河。《酉水•禹贡》注所云酉水出今沅陵者即此,酉水流域分属湘、黔、渝、鄂边区的武陵山地,为古酉人的世居地,酉水古称酉溪,是武陵五溪之一,发源于湖北宣恩酉源山,其干流横贯湘西中腹,汇入沅江。“远在唐虞,为三苗地。”“楚、秦为黔中地,汉以降,先后设有酉阳县、酉阳州、酉阳军、澧县、澧阳县等”。 古代酉、酒、醴、礼都是相通用的。醇酒也叫醴酒,甲骨文中此字正象以陶豆盛醇酒祭神之状,后人加酒旁醴,《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始立宗庙,以酒曰醴”。而上古时善于酿酒的部落所居之水为澧水。甜酒为醴,常德民间数千年来一直流行自酿甜酒,至今不绝。酉水和澧水流域都属武陵山地,由于改善了水稻种植条件,用醴酒敬奉大禹,大禹也深感酒美,但仍对苗民心存戒意(“蠢兹有苗,昏迷(饮酒)不恭,侮慢自贤,反败道德”),同时也认为饮酒误政,很快便令禁酒。另外,楚国一地盛产菁茅(也称之为苞茅),《禹贡》、《汉书•地理志》等就有“包匦菁茅”的记载。这种茅草同样也盛产属于楚国常德一带。周天子让楚人上缴的贡品,就有这种茅草,主要用于缩酒祭祀。齐国的相国管仲在答复楚使时说:“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可见,常德自古就有酿酒的先天性条件。以上所述都从文字上充分证明了,古武陵一带自中华人文初始时,就产生了酒文化。

  上世纪80年代,在常德石门县出土了商代的酒具——兽面纹提梁卣,另外在常德津市一座商代墓葬中,也发掘出完整的青铜酒具。这都从实物上有力说明了常德地区进入文明社会后的酒文化的存在。

  酒是中国文学的酵母,自古以来,来到常德的文人骚客的酒文、酒赋、酒诗、酒歌等,给后世留下了令人击节赞叹的文学精品。他们的关于酒的作品,反应了常德几千年连绵不断、蓬勃发展的酒文化。

  在先秦时代,常德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有摆“春台席”置酒“与之合饮”风俗。屈原流放地就以沅澧一带为中心,他的文学创作很多都以常德地区的社会生活为素材的。《楚辞•招魂》中,就留下了当时祭祀飨宴的详细记载:“室家遂宗,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娱酒不废,沈日夜些”,从这些描述来看,楚人嗜酒之风异常之盛,而且到了日夜沉醉的程度。在其它作品中还出现了“桂酒”(肉桂所浸之酒《九歌》)、“醴”(酒《九歌》)、“椒浆”(以花椒浸于浆中)、“蘗”(发芽之麦所磨之面;或指酒麯)等。可见酒的种类在当时已经非常丰富了,酒文化在沅澧一域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晋朝时,常德出现了相当完善的酿酒技术。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载有西晋时期常德桃源的酿酒法。宋朱翼中所撰《北山酒经•神仙酒法(武陵桃源酒法)》中,也说了采用常德桃源的酿法,“自成美酒矣”!

  东晋、刘宋时期的陶渊明所写《桃花源记》中所载:“武陵人捕鱼为业。……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篇文章虽然是从理想化角度描写的,但是,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文中所写的常德人家家户户都乐于饮酒,是有一定真实背景的。

  在唐代,武陵民间“贮精粮,甑甘醇”,已蔚为风习。唐朝大诗人李白在常德也留下了“纵酒”的美名,以《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流澧州》为证:

  昔别若梦中,天涯忽相逢。洞庭破秋月,纵酒开愁容。

  赠剑刻玉字,延平两蛟龙。送君不尽意,书及雁回峰。

  据传武则天时代,常德汉寿毛家滩因地处沅水之畔,洞庭之滨,商贾货船往来如梭,虽然人丁不多,却有酿酒糟坊十多处,酒肆十多家。其中,有一李老板以善酿贪杯而“驰名”。李老板每次酿酒都是从头锅酒尝到三锅尾酒止,发现头锅酒三锅酒不如二锅酒好喝,他便将头锅和三锅的酒混装在一起当次酒卖,将二锅酒作为好酒销售,使他名声大噪。他又将卖不完的次酒用大坛封存起来,三年后,他发现储存在坛里的次酒变得比二锅酒更清澈可鉴,滋味绵长。于是,他又将二锅酒用坛封存,反复比较,他觉得酒储存的时间越长质量越好。李老板便把新酒全部储存,只卖陈酒。由于酒好,客商竟将他的酒整坛整坛的买走,往上带到沅陵、保靖、洪江等府县,朝下运到岳阳、武汉等都会,常德的酒由此名声大震。

  盛唐诗人刘长卿也好常德之酒,有《送郭六侍从之武陵郡》一诗为证:

  常爱武陵郡,

  羡君将远寻。

  空怜世界迫,

  孤负桃源心。

  洛阳遥想桃源隔,

  野水闲流春自碧。

  花下常迷楚客船,

  洞中时见秦人宅。

  落日相看斗酒前,

  送君南望但依然。

  河梁马首随春草,

  江路猿声愁暮天。

  丈人别乘佐分忧,

  才子趋庭兼胜游。

  澧浦荆门行可见,

  知君诗兴满沧洲。

  “诗中天子”王昌龄以七言绝句闻名天下,而他以此体裁写的常德酒亦颇为传神,此诗为《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谿》:

  诸侯分楚郡,

  饮饯五谿春。

  山水清晖远,

  俱怜一逐臣。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词也。”其中有很多体现常德酒文化的诗句,如:

  两岩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妇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

  《武陵观火诗》也提到了常德之酒:

  楚乡祝融分,炎火常为虞。是时直突烟,发自晨炊徒。

  盲风扇其威,白昼曛阳乌。操绠不暇汲,循墙还避逾。

  怒如列缺光,迅与芬轮俱。联延掩四远,赫奕成洪炉。

  汹疑云涛翻,飒若鬼神趋。当前迎焮赩,是物同膏腴。

  金乌入梵天,赤龙游玄都。腾烟透窗户,飞焰生栾栌。

  火山摧半空,星雨洒中衢。瑶坛被髹漆,宝树攒珊瑚。

  光县与琴焦,旗亭无酒濡。市人委百货,邑令遗双凫。

  馀势下隈隩,长熛烘舳舻。吹焚照水府,炙浪愁天吴。

  灾罢云日晚,心惊视听殊。高灰辨廪庾,黑土连闉闍。

  众烬合星罗,游氛铄人肤。厚地藏宿热,遥林呈骤枯。

  火德资生人,庸可一日无。御之失其道,敲石弥天隅。

  另一首《堤上行三首》更是写出了当地饮酒之风的盛况: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上楼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五代时,以崔氏酒最为著名,在众多名酒中脱颖而出。 常德市人文汇萃,“武陵八境”——武陵八景中就有一景叫“崔婆井”,崔婆井又来源于跟武陵酒有关的一个动人的传说。据《酒谱》载:“五代时,有张逸人常题崔氏酒垆云:‘武陵城里崔家酒,地上应无天上有。云游道士饮一斗,醉卧白云深洞口。’自是沽者愈众”。另据《明一统志》、《水经注》、《武陵县志》载:山“南麓有崔婆井”,“虚白指宅旁隙地为井,得泉甘洌如酒,人争食之”。

  又传,宋朝年间,武陵镇上,槽坊如林,处处酒家。山下住着一个姓崔的老婆婆,面善心慈,以卖酒营生,但酒一般,尽管崔婆人缘好,苦心经营,省吃俭用,日子也只能说是过得去。一天,镇上来了一位老道,见崔婆的为人好,就决定帮帮她。他领着崔婆围着宅院四下看了一遍,指着一块长满菊花的地方说,此地堪为井,可得甘泉。崔婆心知,这是遇着异人了,忙找人掘井,果得甘泉,用以酿酒,味道极佳。从此,崔婆家的酒因味道绵软甘冽,口味醇和,饮后舒畅而名声大振,销量大增,此酒则以“崔婆酒”之名流布天下。不论古往今来,凡到过常德的社会名流、商贾、游人都要来此饮酒放歌,寻踪访古。《常德县志》还记载了古人留下的两句诗:“老妪香菊古瓦盆,当时胜入杏花村。”

  宋•张师正《括异志》更是详细记载了这位大大提高常德酒的奇异道人:

  张白字虚白,自称白云子,清河人,……褫儒服为道士,适武陵寓龙兴观……,居常饮崔氏酒肆,崔未尝讨其直,家人每云:此道士来则酒客辐凑。尝题其壁云: 武陵溪畔崔家酒,地上应无天上有。南来道士饮一斗,卧在白云深洞口。自是沽者尤倍。……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武陵行》更以“邀饮酌琼醴”来赞美常德的酒,如诗:

  生事在渔樵,所居亦烟水。

  野艇一竿丝,朝朝狎清泚。

  忽自傍藤阴,乘流转山觜。

  始觉景气佳,潜通小溪里。

  常时不见春,入谷惊红蕊。

  幽兴穷绿波,翫芳心莫已。

  花外一峰明,林间碧洞启。

  遥闻鸡犬音,渐悟人烟迩。

  舍舟遂潜行,石径劣容屣。

  豁然有田园,竹果相丛倚。

  厖眉髽髻人,倏遇心颜喜。

  尚作秦衣裳,那知汉名氏。

  自言逢世乱,避地因居此。

  来时手种桃,今日开如绮。

  更看水上花,几度逐风委。

  竞引饭雕胡,邀饮酌琼醴。

  复呼童稚前,绿鬓仍皓齿。

  翻遣念还茅,思归钓鱣鲔。

  将辞亦赠言,勿道丘壑美。

  鼓枻出僊源,繁英犹逦迤。

  薄暮返苍洲,微风吹白芷。

  他日欲重过,茫茫何处是。

  德酒闻名遐迩,引来四方富豪。据说,有一慕名而来的官商,泊常德码头后,其年方二八、生性活泼的女儿,被武陵古城的风光陶醉了,不慎跌入江中,仆人把小姐救起后,丫环急于为她换洗梳头,一时未找到铜镜,顺手把老爷买的酒舀了一碗,给小姐照面,在浓郁的酒香中映出了如花似玉的娇容,一时满船惊喜,哄传街市,徐娘、小姐竟相仿效,以酒代镜。此酒自便称之为镜面酒,有好事者将此事上奏宋朝皇帝,钦定镜面酒与堆花酒为贡酒,还规定常德每年生产的这两种美酒必须全部朝贡,民间不得饮用。

  宋代酿酒业兴旺,以“鼎州白玉泉”的酒品列为全国名酒之列,熙宁年间酒课达“五万贯以上”,是湖南产酒两大地区之一。宋代也有以“武陵春”为名的酒,宋词的词牌中,竟也有与常德地域之酒有关的,如醉桃源(即阮郎归)。

  明代文学家袁中道《澧游记》中也有“下山饮于老梅树下,月上始登舟归”的描写。清代民间酿制酒较为普遍,如《武陵竹枝词》中曰:“村村画鼓浇春酒”。

德酒与酒德

  作为“人文渊薮”的常德,德酒不仅味美,而且具有德的品质。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常德有“沅有芷兮澧有兰”之沅澧二水,更有神奇的武陵山脉。而常德,就以一山而得名!

  在远古时代,山水之城的常德诞生了一位与尧舜禹齐名的圣人善卷,今人称其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始祖,传说善卷先生力振圣贤之道,以道德教化民众及开启民智,维持中国固有文化。他是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最有名望后位德育教授。善卷不仅是中国第一个德育专家,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隐士。古籍《庄子》(“舜以天下让善卷”)、《吕氏春秋》(“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记载了他的主要事迹。当时,善卷作为平民居枉人山,尧以“北面而问”的大礼求教,就是因为善卷是不可傲视的得道之人,而尧自认为德行智谋不及善卷,所以向他行弟子拜师的大礼。从此,善卷以“帝者师”的美称名闻天下。舜继位后,在南巡途中专程拜会善卷,还要将天下禅让善卷,却被坚辞。善卷的不朽事迹,在先秦、汉、晋的文献中皆有记载。从这些记述中,我们得知善卷生活于尧舜时代,是一位“德行达智”十分突出的人物,以致尧要以他为师,舜要让天下于他,他却辞而不受隐居山野。今日常德仍有善卷垸、善卷钓台、善卷坛之遗址,还流传着善卷的传说,历次纂修的常德府志、县志中都有记载。明确肯定善卷所居在今湖南常德的文献是刘禹锡在朗州(今常德)所作的《善卷坛下作》一诗,此外唐代诗人蔡昆、齐己和虚中三位也各作过一首有关常德善卷坛的诗。传说包孕着文化,隐隐约约留存了人类童年时代的记忆,传承着人类文化的神秘基因。宋人在德山修建了“仰止亭”纪念善卷,宋徽宗对善卷的事迹更是倍加推崇,他御笔赐号善卷为“遁世高蹈先生”,又将善卷故乡鼎州更名为“常德”,并将常德行政级提升为“直隶京师”,从此,常德之名一直沿用下来。

  “尧舜德彰而身自尊,善卷德积而名自显”( 汉代董仲舒云),常德德山之得名与善卷有着直接的关系。德山,隋代以前本名枉山,又叫枉人山,枉山脚下的小水湾,名叫枉渚,在屈原的《九章•涉江》、《水经注•沅水》和《太平御览》都有记载。此山因善卷曾居而改名为德山,据《方舆胜览》卷三十引《元和郡县志》所说,隋朝剌史樊子盖莅任常德,听说善卷曾居枉人山,故将此山易名为“善德山”,后人简称德山。自此,便有了“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的名谚,毛泽东在诗词自注中也引用了这个谚语。可知常德自远古时代起,便成为文明开化之地,也是中华德文化的诞生地。德行天下,也自然成为了常德酒文化的精神内核。

  被楚顷襄王“怒而迁之”的屈原行吟沅澧,德文化更浸入了忧国忧民的韵致。宋玉游历于澧水河畔,春申君黄歇治于武陵,写下了“珠履三千尽人彀”的传奇。德文化和楚骚文化根植在沅澧,流淌在沅澧,熏染了后世的常德。生长于常德的东晋名相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更是为历代读书人点明了书山之路。早在1600多年前,陶渊明就将自己心中的乌托邦寄托在常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种诗意般田园生活形态跃然纸上,安居乐业,鸡犬相闻,这是古人对“和谐社会”最质朴的认识,也是常德文化的核心所在。

  常德南北朝诗人阴铿在诗风浮靡的南朝独标高格,坚持着清丽的诗风。因家变投奔叔叔而在常德长大的沈约,官至尚书令,被时人称为“一代文宗”,他与谢眺、王融开创了近体诗的雏形——永明体。李白,杜甫,刘禹锡等大诗人都曾把自己的足迹,连同不朽的诗文留在了沅澧流域。《石门县志》记载:李白流放夜郎途径石门,题下了“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名句。李白流在汉寿沧水驿墙壁上的《菩萨蛮》,被推为“百代词曲之祖”。杜甫晚年漂泊在洞庭湖一带,夜宿汉寿青草湖时写下了《宿青草湖》:“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刘禹锡把民间歌谣的优点与文人诗歌融合起来,创作了一种新型诗歌——竹枝词,不仅丰富了中国诗歌的体裁,而且生动地记叙了当时常德的民俗风情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留下了大量的史料。喝着澧水、听着楚声、咀嚼着楚骚风韵长大的李群玉,是常德为中国诗坛培育的一朵奇葩,清彭定求等编的《全唐诗》中收录李群玉的诗就多达260余首,并流传至今。在道教中,德山又为道教四十八福地之一。唐时高僧宣鉴禅师也在此处研经悟禅,进一步从佛教上丰富了德文化。

  范仲淹跟随母亲在安乡长大,洞庭湖四时美景均已存入其胸臆中,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了历代为官者的警诫之语。黄庭坚游历常德期间,在石门写下了“蒙泉”二字,为现鼎城区周家店的白云山寺庙作《双松亭》,在桃源信手拈来《水调歌头•桃源》和七绝《武陵》。

  “等贵贱,均贫富”,钟相、杨幺,这两位农民在汉寿水乡起兵的起义军领袖,第一次把封建社会农民的政治要求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将他们称为军事家和政治家一点都不为过。出生桃源的明代名士江盈科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与袁宏道一起创立了文学史上有名的“公安派”。龙膺为民请命,不满朝政,挂冠而去,终老隐园。画僧石溪髡残书画皆工,绘画尤其见长,与弘仁八大山人、石涛并称“清初四大画僧”。李自成兵败禅隐夹山,领徒开山,历尽清要,门弟子有数千众之多。林则徐曾两度来到常德,在津市清化驿写出下了两首七律诗,也留下了他铁骨铮铮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一直为中国的仁人志士所推崇,所追随。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一大批受这种精神激励的常德儿女前仆后继,为中国民主革命奔走呼号,展示了常德人不甘落后、勇于创新、坚持真理、刚直不阿的高大形象。

  武昌首义的英雄刘复基,武昌首义的总指挥蒋翊武,中国民主宪政的启蒙者宋教仁,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还有林伯渠、帅孟奇、丁玲、……近现代历史上,常德的上空群星闪耀,每一颗都光彩夺目,每一颗都让人深深感到:作为一名常德人,是何等的荣耀!他们远去了,他们的名字却星星般高悬于历史的天空。他们远去了,他们的文章、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节操、他们的追求、他们的信念,仍如沅江边悠悠的钟声,时刻敲打着我们的心灵。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因肥沃的文化土壤,培育了众多的人才,让常德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享誉海内外。他们的流风遗韵,激荡在武陵风物之间,溢彩流光,沾溉后人。

常德酒俗

  常德悠久的酿酒历史,精湛的酿造技艺,丰富了常德的酒文化——或见于方志之中,或镂于木石之间,宛若一串串璀璨的明珠,放射着迷人的光华。

  “无酒不成俗”——常德的很多民俗,其实就是人们饮酒的习俗,常德有随春夏秋冬时序变化而命名的民俗酒:

  新年伊始,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天天都是宾客亲朋登门拜年,主人以酒相待,主客一醉方休。这种隆重的新年酒俗,使人际关系愈加和睦友善。

  社日是祭祀社稷(土地)神和谷神的日子,分春社和秋社。春社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常德旧志有“社日,鸠钱买牲醴赛会相饮”的记载。清明,人们“具牲醴扫墓”,将酒洒在坟头,祭奠长眠九泉的先人。这种酒既祭祀祖宗,又可邀请亲朋好友喝酒游春。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乡村农户有用酒糟喂养耕牛的习惯,谓之牛酒。常德最盛行的时序酒要数端午酒。“是日,悬艾于户,切菖蒲,杵雄黄,泛酒饮之。”端午竞赛的勇士们饮的是龙舟酒。当桡手们上船之前,人们敬奉大碗美酒以壮胆助威,当桡手们离船上岸时,不论胜负,大家都会一涌而上,向每位健儿献上一碗酒,大有燕赵悲歌的慷慨豪情。七月初七至十五,各家设羹饭酒馔,盛列几筵,迎其先祖。祭祀礼毕,各家以物品相送亲邻,以示和睦。八月十五,合家团聚,赏清风明月,饮桂花美酒,洋溢着祥和之气。旧时,人们将采摘来的茱萸、菊花与稻米一起酿造,至来年九月九日开坛就饮。一家人围桌而坐,饮重阳酒,吃菊花糕,赏金秋景,享天伦乐。现代,儿女们回到父母身边,与老人一道共饮敬老酒。冬至酒,亦是常德祭祀祖先的一种酒俗。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杀鸡祀祖,一家人饮酒吃饭,称之为团年酒。大年三十,人们“易门神桃符喜帖,姻友之家以酒果之类互相馈送,作米面食,具肴酒以为新聚饮之储”。入夜,城乡鞭炮声声,各家各户围坐火炉置酒,谓之饮守岁酒。现在,一家人围坐电视机前,一边饮酒食物,一边观看节目,更使守岁酒增添了几分时代色彩。

  婚丧喜庆,常德更是离不开酒。农村修屋喝竣工酒,城镇择居饮乔迁酒,生下小孩摆三朝酒,庆贺大寿办生日酒。除了时序、庆贺酒外,还有各行各业祈祷祖师爷的祭祀酒,学艺的拜师酒,盟誓的鸡血酒。这些酒俗,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提高,有的逐渐被淡化,有的则被人们赋予新的饮酒习俗,朝着更加健康的轨道前进。

  常德各处皆有酒联:

  常德城西十公里的河洑山下,有一口“味如醴、甘馨清冽”的崔婆仙井,汲水酿酒,馥郁芬芳,为武陵酒的水源。井旁石碑撰有“酒馨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的对联,千古流芳。

  沅水之浦,德山之麓,竖立“沅水酿之太和醇醇有味,德山酒以言德郁郁生香”的楹联,得天独厚。

  武陵城边,招屈亭内,每年端阳节,人们摆满瓜果、米粽、雄黄酒,为曾流放沅湘在此濯衣洗冠的爱国大诗人屈原招魂。亭柱上悬联:

  人生百年,把几多风光琴樽等闲抛却。

  是翁千古,问尔许英雄豪杰哪个醒来。

  招屈亭的上游是千古乐土桃花源,与之遥相呼应,且悬酒联数幅——

  非一个渔夫到来漏言不知刘项宁知魏晋;

  愿诸公贵人相对饮酒但话君臣莫话神仙。

  把酒话桑麻占雨课晴此间自有田家乐;

  删诗慨禾忝伤今吊古吾辈当先天下忧。

  杯醉菊花赤县尽寻彭泽宰;

  水流桃洞碧山栖有谪仙人。

  把酒高举阁醉邀秦人仙子;

  抚琴桃花源惊动罗汉观音。

  高檐近日,凭栏处杨柳风轻,纵目尧天夸盛世;

  举酒临江,听雨时桃花水涨,息机陶令乐仙源。

  渔父迷津叹世外桃源从此洞天绝足;

  醉翁忘返乐人间仙境而今福地称心。

  ……

  石门县流杯池酒联亦长达三十六个字——

  山水何灵得名贤履迹所经便流传八百年后;

  裙屐杂坐爱此地杯酒共酌且邀约两三人来。

  著名书画家周怀民为德山大曲酒题书了“德山泉水冽又清,酒香十里醉行人”的条幅;加以德山一地有德山大曲与武陵酒两个同门兄弟齐名,故原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研所名誉所长、高级工程师秦含章撰联两幅:

  发浓香,发酱香,双双发香,香飘五湖四海;

  得银奖,得金奖,个个得奖,奖满万户千村。

  常德德山山有德;

  沅江江酒酒无江。

  常德人视若珍宝,藏之名山,纳于大泽……

  酒能生诗、诗中带酒、诗情画意之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德酒以丰富的文化底蕴,赢得了无数荣誉:德山大曲1963年获国家银质奖;1984年、1985年在全国第四、第五届评酒会上获中国优质酒称号,再夺银牌;1988年12月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为什么德酒能闻名天下,让人们耳熟能详,就是因为常德具有酿酒的良好的地理、气候环境,出神入化的传统工艺技术,民间丰富的饮酒文化习俗,博大精深的德文化。故而,常德的山,是有德之山,常德的酒,亦是有德之酒。常德人当铸德山为杯,酝沅澧为酒,以道德为法,酿造出全新的常德酒。德酒,必定能名扬四海,再创辉煌!